
一、企业在创业期:股权设计看下文
1、先讲讲合作这件事
合作,普遍分为以下5种,以下5种合作方式,合作方需要投入的金钱、时间、精力等各项成本由浅到深。
(1)一次性合作:支付佣金、采购、租赁;
这种合作常见,尤其像北上广深这搞钱的城市,谁不是身兼多职。
支付佣金:A公司有某产品或者某服务,我给A公司介绍客户,A公司通过产品实力/服务实力成交客户,客户全款结清后,A公司支付给我事先约定好的佣金;
采购:根据需求批量采购物料,如采购办公用品、电脑、文具等;
租赁:租赁办公室付租金,租赁共享单车、租赁充电宝付租金等;
(2)非核心职能合作:外包、贴牌;
外包:公司为了节省成本,将非公司核心职能的业务,外包给别的公司合作以降低成本,一般有多个备选合作公司,如劳务外包、客服外包、美工外包等;
贴牌:公司为了节省产品生产成本(自己建厂、组建生产线、开模、招人成本太高),找相对完善的产品供应链,进行贴牌生产合作(代工生产、委托生产、委托加工)。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居多,各个工厂完成某产品其中一部分的组装件;美业中贴牌的也多,像各种面膜、医用冷敷贴的源头工厂多在广州增城、佛山等地。
(3)核心职能合作:代理、加盟;
代理:商业1.0到商业2.0阶段,多出现在传统行业的的供应链环节,也就是各地代理商、经销商角色;品牌商搞定技术、产品生产,把货出给全国各地的代理商、经销商。比较大的品牌代理会细分到县级经销商,知名度一般的,一般到市级代理经销商;因为经销代理协议是几年一签约,所以大品牌商对代理商、加盟商的筛选会很重视,尤其一二线城市的代理商、经销商,轻易不换,算比较深度的合作,品牌商给代理商经销商做品牌、给差价,代理经销给品牌做渠道、做售后,双方之间互惠互利;
加盟:大大小小的品牌全国各地放开加盟,如美业、餐饮业、房地产行业等等。品牌方向加盟商门店输出:产品、品牌、营销、运营、管理、工具等方法论,一般赚3笔钱,加盟费、品牌费(管理费)、供应链差价(门店月销售额的资金沉淀),会筛选加盟商的精力投入、落地执行力,也会有品牌商运营督导做市场维护;加盟商会筛选品牌的投入金额、盈利方式、回本周期,当然,最重要的是筛选品牌是不是在割韭菜。
(4)项目制深度合作,共同开发;
利润大、回款慢的工程项目居多;
一方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洽谈、项目的签约、资金的回款率,
一方负责资金的调派、及时到位、较长周期的资金垫付,
这种项目:时间周期较长、双方都要把公司的关键人员匹配到位。
(5)股权合作:合资公司;
志同道合、能力互补、资源互补的几人,一起成立公司,按股权比例享受公司的分红。
志同道合:大家都觉得这个赛道好、项目好,能赚到钱,一起长时间的投入,时间一般不低于3年(多少公司合作不到半年就拆伙了)。
能力互补:你擅长公司战略制定、顶层设计,他擅长销售成交,我擅长落地运营,各自能力互补,能快速让公司赚钱(尽量能力互补,若不能互补,缺乏的板块是在市场上可以招聘到的)。
资源互补:企业性质不同,需要的资源不尽相同,如资金资源、品牌资源、技术资源、渠道资源等等。
第五种合作方式,股权合作合资公司,是堪比“一起步进婚姻殿堂”级别最深的合作。
找我们咨询股权顶层架构、股权比例如何设置的客户,因为他们不是志同道合、不是能力互补、资源不互补等原因,不能起到1+1>2的效果,大概有30%左右的客户群体,都被我们劝退了,没必要成立公司合作,也没必要花多少钱去购买某公司的多少股权,用另外4种合作方式就可以了。
(生财圈子里,被我劝退的预计有20多个,没必要投资30万、100万、300万去买某公司的股权成为股东,也没必要因为哥们义气原因,把别人拉近公司做股东。股东,是要来公司为利润做贡献的,很多股东,甚至是累赘。)
2、初创公司股权16坑。
之前在生财分享过两篇初创股权设计的文章,有兴趣看链接,不重复写了。
链接1:https://t.zsxq.com/fyNbAuR链接2:https://t.zsxq.com/UBqVvjU、https://t.zsxq.com/27eqV7A之前广州见面会分享的文件:初创公司,股权设计的“四步走”-生财有术广州见面会分享
见面会分享时间有限,常见的股权16坑没时间分享,在这里补充:
(1)控制权角度:
①平均主义、股权均分、雨露均沾;
2个人的股权比例是50%、50%,
3个人的股权比例是33%、33%、34%、
4个人的股权比例是25%、25%、25%、25%.....
缺点:公司没有话事人。
芝麻绿豆点的小事,大家都要开会来讨论下;
负责成交的股东,说要前端销售给高提成,才对销售更有激励;负责落地的股东,说要后端落地给高提成,才能给公司带来口碑跟转介绍;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没有人能绝对的拍板,没有拍板,就没有执行,还没开始对外扩张市场呢,内部分配方面先出问题了;
②股权过度稀释
缺点:后期容易失去控制权。
创业之初,创始人前期不要把股权稀释过大。初创期,创始人最好占比67%以上,发展期占比52%以上,扩张期占比35%以上,如果不懂股权定层规划,没有提前用有限合伙企业架构、金字塔架构、一致行动人、投票权委托等方法把控公司的控制权,再接下来第二轮、第三轮的股权稀释,剩余股权比例越来越低,最严重后果就是被踢出局。
③大股东被小股东绑架;
如股东人数是3人,任何2人的股权比例之和都大于第三人,1+2>3
这种股权比例,也是公司没有话事人,没人做主;
最经典的案例就是49%、49%、2%,两个大股东都被2%股权的人牵着走;
④员工直接持股;
缺点:退出变更费时费力
初创企业,不建议做股权激励,没有意义,轻则被员工吐槽画饼、职场PUA,重则隔天员工离职。即使有员工认可公司未来的发展,股权激励用虚拟股形式、代持的形式、期权池预留形式、有限合伙企业做LP形式等形式,间接持有公司股权,不要到工商变更直接持有公司股权。免得员工没完成业绩退股、或者员工离职退股,要去工商办理一堆的手续。
(2)进入机制角度:
⑤前期资源占股;
没任职、没出钱、没技术专利,提出用资源来换股权,如果他敢签对赌协议约定多长时间内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,完成了,再给股权;如果不敢签对赌协议,就要占股,有多远滚多远。见不得这种便宜占不尽的人。
这种有资源的人,说得好听会资源整合,说得不好听,就是个二道贩子。
⑥兼职创业占股;
创业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,说九死一生也不为过,多少创始人呕心沥血吃睡在公司,都不一定能保证创业成功,一直存活下去;在创业公司里面兼职,还想拿公司股权,不是耍流氓吗!我们接过最夸张的案子是一个公司里面6个初创股东,只有两个人是全职的,另外四个人都是兼职的,其中一个兼职的人身上挂着七八个项目,天天东奔西走到处飞。
⑦老板想给,员工不想要;
公司渐渐赚钱了,提出做股权激励,给核心员工股权;员工说不要。
员工不知道股权有何用、意义何在。
员工不知道股权在未来每年能给到带来多少分红。
员工不知道股权在未来十年八年能带来多少溢价。
员工不知道股权什么时候行权、什么时候可以卖出套现。
⑧股权白送员工;
老板很大方,有格局,为了稳定人心,真心想给员工股权,也知道股权最后的价值,提出股权白送给员工,不需要员工出任何资金购买,但是,员工跟老板所处的维度跟思考方式不一样。员工甚至还会反问老板: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实缴还是认缴?如果产生债务,是否需要承担?
(3)分配机制角度
⑨按出资额分配;
出钱占大股,资金型驱动的企业可以按照出资额分配。
资源型驱动的企业、人才驱动型的企业、技术驱动型的企业,慎重按出资额分配。
很多案例是这样的:出钱多的人占大股,对公司的利润没有多大的贡献,每年年底分走公司最多的钱,实际操盘人前期因资金压力出资少,但对公司利润贡献多,却分走少部分的分红。
案例结果是这样的:操盘人偷偷在外成立一家一样业务体系的公司,不断将公司现有业务转移,利润转移,后面出资人发现了,就是对簿公堂打官司,两败俱伤。
⑩天使投资占大股;
资金型驱动的企业可以,资源型驱动的企业、人才驱动型的企业、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慎重。
理由同上:另起炉找——业务转移——利润做空——对簿公堂——两败俱伤
⑪股权一股独大;
股权比例如下:90%:10%、95%:5%、99%:1%。
传统制造业中,大部分公司都是这种股权比例,都是家族企业为主,甚至是100%控股,无可厚非。但是已确定好几个人要合伙做这个项目了,这种股权比例,没有激励,没有激情,小股东的激情可能就是员工高管的激情。
⑫不知道怎么分;
分多了,赚了?分少了,亏了?这个话题内容比较大,放在下一个环节。
90%以上的初创企业会碰到的问题,经营权(员工)、所有权(股东)混为一谈。
(4)退出机制角度;
⑬人走股走;
公司成立时没约定好退出机制。初创股东因各种原因离开公司,但是没有退股,保留着公司的股权。
一般两个结果:
(结果一)公司赚钱分红,每年要给离开的股东分红,后期找到可以代替离开股东的人才时,没有更多的股权可以稀释了;后期资金要进入时,看到走的人还不断分红,一般会要求公司先解决这种历史遗留问题;(结果二)公司亏钱负债,离开的股东要承担承担债务风险;
⑭创始人淡出运营不退股;
公司成立时没约定好退出机制。
创始人不参与公司运营,跑去一个更好的赛道上发展,如果对公司贡献最大的创始人都慢慢退出了不干,还不退股,未来的高管股权激励、资金进入方面,只会越来越难,或者是每年保持利润不变。这种情况下,其他有激情打算继续在这个赛道做的小股东,会想办法另起炉灶。
⑮退股回购价格无约定;
每个人对股权价格都有自己的认知。不管是按照市盈率估值、市销率估值、净资产估值等,大家提前约定好退出回购价的计算方式。江湖再见,还是朋友,一来还是很多合作机会的。我们见过最奇葩的就是,大股东派人殴打小股东要求退股,刷新三观。
⑯竞争对手持有公司股份;
公司成立时没有约定好股东的优先购买权。不管是哪个股东退股,公司的现有股东是有优先购买权的,如果没约定好,股权落到竞争对手手上,竞争对手想要整垮你,方法很多。
3、90%以上的初创企业会碰到的问题,经营权(员工)、所有权(股东)混为一谈
问题如下:
三个合伙,ABC出资相同,AB都不参与经营和工作,该怎么分配股份和工资?
三人合伙开店,一人只出钱不出力,二人出钱又出力,请问怎么分股?
四人合伙开店,四人出资一样多,两人经营店铺,两人不参与店铺经营只出资,经营收入该怎么分?
跟朋友合伙开饭店,我出15万朋友出10万,他在店里管理工资定的1.1万,股权如何分配?
三人合伙,一人出全资偶尔出力,两人全职出力不出资,怎么分配股权比较合理?
请问三人合伙做音乐餐吧,我和一人出资各50万全职出力,另一人出资100万不出力。股份三人平分是否公平?
100万元的店,2人各占一半股,A只持股份,B持一半股份还加管理技术,怎么分红?
和朋友合伙开服装店,资金各出一半,他负责店铺管理,我偶尔帮忙,请问股份如何分配合适? 四六分呢?
两个人合伙创业,一个人出资不管事,另一个人出资又出力,股权该怎么分?
三人合伙开餐饮店,都全职参与店铺经营,出资比重为57%:28%:15%,这种情况下,如何分红才公平?
......
以上这类的问题,6个字解决“先员工,后股东“。
顺便讲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:
几个志同道合、能力互补、资源互补的人一起成立公司,做某个项目;做好公司一年0收入的资金储备,不要因为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;画好公司基本的组织架构图,在组织架构图上定岗位职责、每个岗位定薪资待遇(含提成);
公司年利润=公司年收入-年支出(图1所示),
切记:股东享受的分红是公司的年利润(图1标蓝部分);
如果A即是公司的股东,又是公司的员工,切记,先是员工,后是股东。
A的第一层身份先是员工,先是按照公司的岗位职责完成公司的要求,正常领取底薪+提成,如果A不能完成公司的要求,是不能继续在岗位上任职的,等着年底分红就行;
A的第二层身份才是股东,公司年收入-年支出,剩余的利润,按照股权比例分红。
很多案例就是这样子:ABC三人,一人负责产品,一人负责销售,一人负责运营,公司赚钱之后,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在的岗位对公司贡献有多大,要分多点股权。
这是两件事情。股权是公司创立之初就确定好的,项目该怎么分红就怎么分红,提成该怎么拿就怎么拿。如果是新项目还好说,可以重新成立公司或者成立事业部单独核算的方式进行分红。如果是老项目 ,因为赚钱了,都觉得自己贡献多分红少,只能说吃相都很难看。
讲1个朋友的案例。
朋友L,跟M两个人,在惠州淡水开了一家苏宁易购;
两人关系好,哥们义气,一起出钱付加盟费、买样机、租店铺付租金;一起全天在店里面上班销售;都约定不拿薪水,每个月的收入减去产品成本、房租水电,剩余利润五五分;
前面做得挺好的,到第9个月的时候,L来跟我诉苦,现在门店90%的业绩都是由他贡献的,M越来越懒,对门店的业绩贡献只有10%了,觉得很不公平,做得多,分的一样多,想拆伙了,这样子还不如自己做。
这就是明显把所有权、跟经营权混为一谈了。
如果一开始就约定好不同的电器的提成比例。谁销售的产品,第一层身份先是员工,先按照员工的身份拿走对应的提成,剩余的月利润再是股东的身份五五分。
切记:先员工,后股东;如果员工的岗位职责不能完成,就不要在公司任职当员工。很多初创企业都是把经营权(员工)跟所有权(股东)混为一谈,最后都分配不均,草率收场。

二、企业在发展期:要给员工做股权激励的看下文
1、为什么要做股权激励?
初创股东们,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投入产出更高的地方。项目0-1跑通了,去掉所有成本,赚钱了,接下来考虑的是放大,1-10,10-100的阶段;
创业期,0-1的阶段,股东们亲力亲为将所有环节跑通,忙的时候一起熬夜打包发货都是常态,但是进入到1-10的发展期复制阶段,初创股东再去做打包发货的杂事,时间就会变得廉价,东西全部交给别人做不放心,怎么办?
培养第二梯队的股东,让这些核心高管成为“老板”,让他们为自己打工;
如:
互联网项目:知乎带货、抖音短视频带货等,跑通第一个账号,就同步启动第二个、第三个项目账号.....第100个账号.....
实体项目:开一家理发店、美容店赚钱了,接下来到另外一个客户属性相同的地方开店,把之前跑通的事情重新做一遍.....
第二梯队如下图中的管理层:(图2所示)
这是我们给一家深圳电商公司做的组织架构图,第二梯队的股东就是中间的管理层。稀释的股权比例是20%,财务部主管跟行政人事主管的股权比例各3%,运营经理的股权比例是8%,生产部的股权比例是6%;
2、为什么股权激励有用?
股权激励="钱",所以股权激励有用。
无论是股权激励,还是积分卡、KPI绩效、OKR、阿米巴、事业部单独核算,说到底就是合理的分钱、合理的刺激;上班族做副业是为了搞钱,有资源的人创业是为了搞钱,在一家稳定发展的公司,想办法拿到公司的股权带来的分红,也是为了搞钱;
(1)看短期:分红权;
每年分红,能看到每年增加到手的收入是多少。
假如该深圳某电商公司年利润是500万,A是运营经理,有公司8%的分红,正常薪资水平是年薪24万,分红是40万,合计税前年薪是64万。
如果竞争对手开30万、40万想要挖走运营经理,不可能。即使竞争对手给出的薪资超过64万*1.2倍=76.8万,运营经理也不会冒险离开,毕竟公司明年的利润可能做到600万,到手的综合收入更高,而且去到另外一家公司也有被卸磨杀驴的可能。
(2)看长期:股权增值权;
公司走到最后,一般是4条路径。
第一条,经营不善,倒闭;
第二条,赚钱,利润可以,不会被时代淘汰,家族传承继续做,继续赚钱;
第三条,被收购,被资本看好公司的业务发展或者是财务流水,想要合并财报做上市筹划,可以按行业的市盈率收购,被收购时手里的股权可以交易套现,十倍溢价;
第四条,公司做大做强,走上市路径,几年后套现,百倍溢价;
如果A通过对公司的利润贡献,得到公司的股权,这个公司做大做强,走的是第三条、第四条路径,手中的股权很值钱,很香的;
不管是看长期还是短期,不谈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前提下,咱都是为了钱打工,马老师说的很对,辞职就两个理由,要么钱没到位,要么心受委屈了;大部分,还是钱没到位。
有客户问我们怎么更好地管理95后、00后......好家伙,我也想知道,除了不给他们更多的钱,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管理这群嗨点、泪点比较高的、动不动就辞职的95后、00后。
3、股权激励12步骤;
进入机制层面:
(1)定目标:分存量利润、分增量利润;
①分存量利润;
老板有新项目要启动,只有20%的精力放在原项目上,不想操心太多,又不想公司高管被挖走导致利润下滑,拿出公司的利润分给核心高管。
项目年利润500万,明年的年利润目标还是500万,跟高管们约定,明年继续做到500万的利润目标,会拿出20%的利润进行分红,也就是100万。假如共有5个高管,则人均年收入增加20万,竞争对手想要挖人,就要在正常行业薪资水平上+20万挖人,或者配股权。
悦刻案例:
这里讲一个案例,熟悉我的圈友知道我喜欢找被动收入的项目,像纯托管的优剪,项目稳定不用被割韭菜,今年发现了另一个项目“RELX悦刻”,认识了悦刻公司的朋友,也认识了一些深圳店老板,了解后发现门店坪效是“优剪”的三倍,心痒痒的,不过现在不能开,要等到10月1日之后。
认识其中一个老板,在广东区域开了12家店,每家店每个月贡献8000-10000左右的利润。
他的分红方案如下:
门店收入:员工每天收款,员工也看得到,门店支出:房租水电杂费、产品成本、员工底薪(几乎都是2500-3000左右的底薪)
利润=门店收入-门店支出,利润跟员工五五分成,这种分红机制,每个员工都拼命做,遇到门店没货催老板订货,遇到消费者砍价尽量不给优惠送礼品,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老板操心。
这种分红方式,员工拥有了门店50%的分红权,
而很多其他门店用的就是阶梯式提成的方式,固定底薪4000左右,完成3万业绩提成3%,完成5万业绩提成5%之类的。不同的分红方式,同样做5万业绩,员工到手收入差一倍。积极性差不别不言而喻。
②分增量利润;
原公司项目利润500万,跟高管约定,明年超出500万利润部分,46分、37分、28分等;另外一种是减少式分配机制,生鲜行业的损耗高达30%,永辉超市生鲜的损耗只有5%,方法论就是把减少损失的损耗部分,按照不同的职级(经理、主管、店员等)进行分配。
(2)定时间;
确定考核开始时间、考核结束时间,分红发放时间、取得股权与行权的时间。
尤其高管在意的是分红发放时间,不要拖,及时激励。
如美业行业是轻资产行业,他们的分红时间可以做到1季度1分,甚至是每个月分。
(3)定价格;
0元出资:无需员工出资,在职满多少年(忠诚度),完成了岗位职责内的所有任务,没有大错;
折扣价出资:不交钱不交心,白得不珍惜,让员工按照市场价的几折认购,小米最初的股权激励就有三种方式:全额工资+少量股份、一半工资+一般的股份、少量的工资+较多的股份;
市场价出资:按照双方约定好的价格出资,计算方法有很多种,一般都是加倍买;
(4)定权利;
实股:分权分利润,工商注册的实股,一般对象是资本(土豆协议,保护投资人,避免离婚分权)
虚拟股/干股/分红股:分利润不分权,没有管理公司的决策权,对象是高管为主;用的较多是vesting逐年成熟的方式。
分配机制层面
(5)定来源;
来源:创始人、联合创始人
(6)定稀释方法;
方法一:;同比例稀释,如创始股东的股权比例是60%:30%:10%,约定同比例稀释20%的股权给到高管,
股权比例变成60%×80%:30%×80%:10%×80%:20%,即48%:24%:8%:20%;
方法二:无中生有法:,如创始股东的股权比例是60%:30%:10%,约定在100股的基础上增加20股给到高管们,公司的原股本是100股,增加20股,也就是120股
股权比例变成60%÷120%:30%÷120%:10%÷120%:20%÷120%,即50%:25%:8.3%:16.7%。
股权顶层设计一开始就做好布局的,用同比例稀释的方法;
公司是人力驱动型公司,不断有同领域的人才加入公司,让公司越做越大的,用无中生有法;
(7)定数量;
顶层是控制权,基层是激励权。
激励比例要确保维护企业的控制权、激励对象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激励。
企业的控制权:释放给员工的股权激励额度尽量低于总股权的1/3。
感受到激励:为什么一直强调企业处于初创期,来年能不能存活下去都是个未知数的时候,不要做什么股权激励,因为没有激励性,没有作用效果。
公司年利润50万,拿出20%出来分,也就是10万,10万还要分给5个人,人均2万块=月工资增加1666元,真不如直接加底薪来得激励。
除非你有把握公司的利润未来几年有指数型的增长,并且员工也知道有这个增长。
讲下龙珠圈友的案例。(图3所示)
项目成立的时间是2020年4月份,整个团队刚尝试抖音直播带货。
零售三要素,人货场,
人:长得好看口才好的主播,对公司忠诚度高最好了;
货:物美、价廉、交付快、可账期的供应链资源;
场:线上,抖音直播,抖音直播运营玩法要熟练;
团队开始,各种摸索试错烧钱,此时跟员工说投钱来认购股权,股权以后很值钱的,员工跑得比兔子快。但当你第一个账号跑通了,整个项目已经摸索成功时,有数据说话,再跟员工谈股权,醒目的员工懂得公司未来走矩阵玩法,股权未来会出高于市场价,想办法要多点股权。
假如这时候花100万购买公司10%的股权,公司2021年同步操盘了另外四个账号,加上最初的账号 ,做到了月销售额980万。如果2022年,每月稳定在1000万左右,年销售额在1.2亿左右,去掉所有成本,净利润15%,年利润1800万,10%的税前分红就是180万。一年就回本了,股权值钱。
当看到公司年利润1800万的时候,再说花100万买10%的股权,那就是异想天开了。
所以:除非把握公司利润在未来几年有指数型的增长,且员工知道有这个增长。那在盈利初期就可以做股权激励,不管是运营牛人、美女主播、上游供应商,股权绑定,竞业协议一签,以后就在这家公司好好干。一起赚钱,一起分钱。
(8)定对象;
①内部:管理层高管、核心员工。
核心员工也参与的原因是,如果高管真的被竞争对手挖走了,核心员工可以快速顶上,不会出现业务真空期。
②外部:上下游合作伙伴、资本;(根据不同的谈判情况,定虚拟股、实股)
(9)定模式;
以下内容较为复杂,有个简单概念就行,不具体展开。
①创业期:虚拟股激励(干股/分红股(在职分红,在职期间享有),增值权;)、业绩股激励、超额利润激励法;
②发展期:实股激励、虚拟股的超额分红+在职分红+少量实股(注册股)股权激励;
③扩张期:实股激励、(内部创业股激励)、金色降落伞股权激励(老员工)、虚拟股激励、(岗位股权,做到这个职位,就给)、知识股(合理评价,双方利益);
股权,是个分钱的工具,也是整合资源的工具。(图4所示)
希望大家把股权工具运用好,将公司做大做强,一起有格局的分钱。而不是像某公司一样批量割韭菜,某火锅店的某明星,大家感兴趣的话,可以去查下持股51%的四川至膳,名下有谭鸭血、贤合庄、 烧江南、黄鱼先生、天然呆奶茶店、炊二哥、灶门砍、娃三.....
退出机制层面
(10)定退出时间;
约定多长时间内不能退出,避免套现。
(11)定回购价;
人走股留,对彼此都好,约定好回购价跟初创股东的优先购买权。
退出机制,是共赢,不是博弈。江湖再见,还是朋友,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。
(12)定合同;
白纸黑字,不要口头协议。